車鼓陣

車鼓陣俗稱弄車鼓或車鼓弄,是一種以舞和弄為表演型態的小戲陣頭,雖名為車鼓,但卻沒有車翻和鼓的味道,更與跳鼓陣扯不上關係,他的活動領域主要在中南部沿海地帶。車鼓陣的表演可分為前場和後場,前場歌舞後場伴奏,前場人數不定,但以三對六人為多成員,可男可女,角色僅作丑旦之分,造型自由,大致丑角作滑稽裝扮,雙手分拿四寶,隨劇情節奏敲擊,旦角作華麗裝扮,左拿絲巾,右執摺扇,搭配丑角左右搖擺或前進後退,邊歌邊舞,邊舞邊歌。後場人數亦不定,多可八九人,少則兩三人,亦可所使用的樂器皆為南管樂器,常用的有二弦三弦,大廣弦,榖仔弦,頭手弦仔,月琴和品仔橫迪等數種。車鼓陣的細目以車鼓掉為主,多係以歌謠的方式表現的民間故事,內容大多是描寫男女私情的情節,詞白通俗詼諧,有打情罵俏,有淫佚嘲諷或鬥或戲或窕或弄,一手自成,一段情節每段約六七分鐘,可分段表演亦可連續舞唱。

 雙生仔陣

雙生仔陣又稱做「雙生仔相仰」,是目前面臨消失的傳統藝陣型態之一,旗演出的方式與公背婆、布馬陣一般,由一人分是兩腳,做劇情式的演出。唯一較為不同的是,雙生仔陣有別於公背婆、布馬陣調性和緩的演出方式,演出者必須以近伏地的姿態,將兩偶背負於背上,不停的做翻滾、角力的演出,節奏甚快,體力消耗較大。

 七里響

「七里香響」與車鼓陣大同小異,以管絃樂為主,有月琴、笛子、二胡、弦仔、椰胡等樂師彈奏,還有漁鼓「打七響」(故亦稱七里響),與打竹板唱乞食調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表演的生、旦、丑等角色,加上龐大的唱詞團,為現存最大文陣,仍維持近四十人,唱詞有手巾仔歌、十八相送、陳三五娘等,雖然花俏,但正統表演時,沒有像前述陣頭和「十八嬈」這麼俚俗,為雅俗共賞的文陣,正經表演節目都由他們上場。

  

台灣的北管戲曲音樂,指的是大陸北方語系戲曲保存於台灣的部份;台灣的北管音樂,可分為『普通北管』及『後場樂』兩種;普通北管又有『亂彈』和『正音』之分。所演奏之曲牌樂譜都是老祖先遺留下來,以方言演唱的亂談,因唱詞清晰易懂,又能揉和北管音樂精神,所以甚受民間喜愛;因使用大鑼大鼓等剛烈性的打擊樂器,頗感熱鬧喧赫。

 

南管又稱為南音、五音、弦管、 郎 君樂、太平清歌...等;台灣的南管,主要是承襲自福建泉州一帶的音樂,據傳此樂創於唐朝孟昴郎,故南管團均祀 孟府郎 君。演奏時所用樂器分別為洞簫、琵琶、二弦、響盞、叫鑼、四塊、扁殼等等,有時另加拍板、小鎖吶合稱為『十音』,若逢地方節令慶典,團員們都會身著正式長袍馬褂演出。南管音樂曲調悠揚柔暢,清雅高尚,其清奏曲意境深遠,演唱曲委婉纏綿;在清康熙時,泉州樂人曾在御前演奏,因樂調動人,深得皇帝與國母的喜愛,所以得康熙特賜『御前清客』之美稱及黃色涼傘,自此每奏此樂,必立涼傘於旁,以示權威。

  

八音曾經是古代樂器分類法的一個名稱,這個名稱遠在西周就已出現。在《國語Ÿ周語》伶州鳩論樂中記載,八音為:金(如鐘、鏄)、石(如磐、編磐)、絲(如琴、瑟)、竹(如簫、篪)、匏(如笙、竽)、土(如塤、缶)、革(如、雷鼓)、木(如、敔)等八類。同時它也是民間器樂樂種,或是演奏形式的名稱。如山西五台山一帶的「八音會」,所用的樂器有管子、嗩吶、海笛、笙、梅笛、簫、堂鼓、小鼓、大釵、小釵、大鑼、雲鑼等。這種樂隊,取樂器齊全之意,稱之為「八音會」。

文武郎

文武郎 君跟文子門生一樣同是乞丐陣頭,其起源有說是與鄭元和有關,也有人指它與南 管祖師爺 孟府郎 君有關,它是一種很簡化的南管陣頭,其表演主要以演奏及演唱為主。

天子門生

天子門生起源於明朝落第秀才鄭元和,流落街頭為丐幫所救,後來考中狀元位居三公,死後被天子追封為天子門生,於是丐幫弟兄便以天子門生自居,天子門生陣頭流行於台南縣市一帶,多以為了參加刈香而組成的陣 頭,陣頭中以南管樂器演奏及演唱為主。

  

正音是北京語歌唱唱,其曲調高昴之處有如北方民族騎著駿馬奔騰於遼闊大地的豪邁氣勢,低抑之時則略帶幾分嗟歎感傷。

歌仔戲調

歌仔戲相傳發源於宜蘭屬於台灣本土的劇種之一,因為傳統信仰的緣故,誕生了許許多多的廟口文化,而歌仔戲就是其中最為顯著的一種。早年的歌仔戲是以簡單的裝扮,搭配簡單的鑼鼓,每逢神明聖誕或農暇之時,在廟口以「落地掃」的方式做即興式的演出。而圖片當中的歌仔戲調,若單從圖片實無法體會,筆者僅能將所觀察到的藝陣現況做較為攏統的簡介。圖片當中的歌仔戲「曲陣」屬於台北的民俗陣頭,但其中吟唱的男、女主角早年生於台南府城「南廠」一帶,以歌仔戲維生,為府城當地出名的子弟戲,後因故搬遷至台北,後隨著歌仔戲的沒落,遂將歌仔戲融合了一般常見的南管陣容,做另一種融合式的演出。

 車隊吹

車隊吹顧名思義就是樂曲演奏者,配合香陣車隊遊行的方式,乘坐於車上跟隨香陣參加遊行,而車隊吹的陣容少至一輛多至十多輛,且配合著大型喇叭的廣播效應,所演奏出來的樂曲能傳播至數里,不但現場的觀眾可以感受到車隊吹所帶來的震撼,遠方的信徒更可以間接的感受到車隊吹所散發出來喧鬧的氣息。

 落地吹

落地吹的名詞其實就顯得較為的攏統,在形式上剛好與車隊相反,主要是形容樂曲演奏者以徒步的方式參與廟會的繞境活動,而在表現的形式上也較車隊吹來的豐富,尤其是在燈光與裝飾上顯得更為的閃耀奪目。

 馬隊吹

馬隊吹其實也是樂曲外在表現的方式之一,算是眾多表現方式當中較為特殊的,而活潑多樣的比現方式,不但為傳統的香陣文化帶來更多的趣味性,更為樂曲本身帶來加分的作用。

 桃花過渡

桃花過渡與牛犁陣是最能代表常民文化的一種表演,表演的方式不外乎以後場傳統小曲配合撐渡伯與桃花姐兩人的吟唱,以「相褒」的方式做為演出的主軸,並且我們可以從劇情當中發現,這個外表逗趣、喜好女色的撐渡伯,碰到正要過渡的桃花姐,於是見色心起,兩人產生一段好玩又有趣的對話。

素蘭小姐要出嫁

素蘭仔陣,以數十年前,由台語歌王葉啟田所演唱的名曲『內山姑娘欲出嫁』為主軸,團員七至十人為主,其成員必有媒婆、扛轎夫、伴娘及素蘭小姐,表演時以遶圈打轉,搖臀扭腰為主,有時候還會穿插土風舞的表演,用來炒熱廟會現場的氣氛,更未廟會現場帶來更多的活力與逗趣的場面。

 鬥牛陣

鬥牛陣有黃牛及水牛二種,其表演主要由二個農夫與二頭牛為主,起先是二頭牛打架然 後變成了農夫打牛,最後演變成二個農夫打架,鬥牛陣的牛多以竹架的布套做成牛的樣 子,在牛的裡面躲著二個人當做牛的四隻腳 ,農夫則以頭戴斗笠造型為主,在看鬥牛陣的時候最好躲遠一點,免得被牛撞到。

 牛犁陣

牛犁陣是台灣早期農村發展出來的一種民間小戲,以嘉南平原較多,其陣頭中有拿鋤頭的農夫和常在村落當中出現的村姑,而牛犁陣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牛頭為主的註冊商標,表演時除了耕田之外,還穿不少男女之間打情罵俏、相褒的場面。尤其是在每三年一科的西港仔香當中,其中就有為數不少的能保留傳統風貌的牛犁陣,其中除了逗趣的場面與優美的曲調之外,或許您很難想像,這些劇中的男女各個都是未滿12歲的小男生所扮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仙仔 的頭像
    張仙仔

    張仙仔

    張仙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