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大鼓隊

大鼓隊在台灣某些地方也稱花鼓陣,其演出方式與意涵大致上與開路鼓相同,唯一較為不同的是,大型的花鼓隊,由多名鼓手同時操作敲擊一面鼓,少則四人,多則十多人。演出內容,除以震撼人心的鼓聲演奏之外,更以多人配合節奏,拋甩鼓棒,以較為花俏且具有特技性質的方式作為演出。

 

 跳鼓陣

跳鼓陣又稱為弄大鼓或者大鼓弄,乃淵源於明鄭成功時,代當延平郡王復台灣以後,在台竭力整軍經武,日日練兵,蓄意反清復明,在競技中擊鼓原係軍隊號令進軍之樂器,每逢技擊時,擊鼓音在旁助威,或進或退,跟著比武的人而跳躍前進,世代相傳演變,遂成為台灣民俗技藝不可缺少的一項。跳鼓陣又稱「弄大鼓」為廟會遊行隊伍的開路先鋒,是一種音樂與舞蹈結合的民間藝術,在台灣甚為流行。不論大小場的廟會,也都會有多個此種藝陣團體參加演出,以助長聲勢與熱鬧的場面,在表演時非常受到觀眾的喜愛。

 花鼓陣

除了較為正統的大鼓陣或跳鼓陣之外,『花鼓陣』為近年興起改良式的職業陣頭。在團隊的組織架與節奏,看起來似乎與前面所介紹的跳鼓陣沒有兩樣,但花鼓陣的節奏通常只有快節奏,與傳統跳鼓陣就有很大的差別。花鼓陣,較注重於定點式的演出,與傳統跳鼓陣,需在行走的過程之中,即需以跳、越、蹲以及加上陣法變換方式前進,較為不同,且在團隊的表演上,重心常放在特技表演與一些花式動作上,與傳統跳鼓陣那種按著七星、八卦陣的表演方式,更是大異其趣。

 轎前吹

成員數不定,以鑼、鼓、嗩吶、鈸,搭配合奏。出陣時跟隨在神轎前方,作為引導以及開路之用。也隨著神像金身的上轎、下馬、安座...等,在神像的前方做前導。

 

 轎前鼓

轎前鼓,通常在南部較為常見,尤其是在曾文溪流域一帶,以麻豆最為盛行,最早可能起源於傳統宋江陣的鑼鼓。由於宋江陣屬於武陣,其鑼鼓節奏較快,敲打起來有如千軍萬馬奔馳在前,尤其當轎前鼓配合著武轎神輿出巡繞境的時候,在節奏的搭配之下,乘坐在神轎上的武將各個虎虎生風、威風凜凜,好不神氣。

 轎前鑼

轎前鑼與轎前鼓有異曲同工之妙,唯一較為不同的是通常由女子組成,而乘坐在神輿上的神祇也大多以女神為主,在節奏上就顯得較為的緩和,演奏起來搭配鳳鑾有如古代女子身穿鳳襖、腳踏三吋,曼妙多姿。

  

醒獅陣旗幟往往大而醒目且加上有樁上的特技功夫(台灣獅和宋江獅以地上表演為主,而醒獅則以樁上特技表演為主。),陣容設備比台灣獅陣來的壯觀。其陣式除本身的醒獅技藝外,又加上台灣獅的技巧,故陣式也較可觀。醒獅陣特徵就是服裝非常的乾淨鮮麗活潑,加上台灣並不多陣,故較能博得掌聲及人們的喜愛。一般來舞獅的基本技藝,大致是「請金禮」、「四門」、「七星」、「八卦」、「咬腳」、「咬蝨」、「睡獅」、「翻獅」、「過橋」、「咬水果」、「馴獅(殺獅)」、「桌上及桌下功夫」、「桌上探井」、「獅切血(救獅)」、「搶金錢(賞紅包)」「咬青」、「接禮」、「拜廟」等。

  

中國人崇拜龍,龍象徵權力、尊貴和祥瑞。舞龍在中國宋朝時即已十分流行,至今不衰。龍的顏色,各地製作不同,或金黃、或青綠、或五彩、或火赤。有的在白天舞,有的在晚上舞;晚上舞的大都以流星火球開道。龍的長度也各有不同,由九節到二十四節不等,每節大約在 一米 半到 二米 之間。中華民國的三軍龍隊,每條巨龍長達 一百二 十米 ,重達百餘公斤,全身金光閃閃,由一百多位體魄強壯的隊員駕馭;每逢國家喜慶,舞動起來,氣宇昂揚,勢如排山倒海,猶似神龍現形。

 舞麒麟

舞麒麟在中國傳統民間活動中都可算歷史猷長,怎樣留存到我國南方, 又能令現今之新界地方, 及遠至世界各地都有舞麒麟之縱跡。麒 麟 含 仁 懷 義 , 對 普 通 百 姓 而 言 , 則 是 送 子 神 獸 之王 。麒 麟 與 龍 鳳 龜 合 為 四 靈 , 是 毛 類 動 物 之 王。按 一 般說 法 , 麒 為 雄 、 麟 為 雌 , 麋 身 , 牛 尾 、 魚 鱗 , 足 為 偶 蹄 或 五 趾 , 頭 上 有 一 角 , 角 端 有 肉 。麒 麟為 仁 獸 , 它 含 仁 懷 義 , 音 中 律 名 , 行 步 折 旋 皆 中 規 矩 , 擇 土 而 後 踏 , 不 踩 任 何 活 物 , 連 青 草也 不 踐 踏 。

 敢仔獅

在台灣,舞獅以新竹分成南北兩獅,俗稱南部獅與北部獅。南部獅流行於台灣南部及西螺一帶,是一種閉口獅(即嘴巴固定不能隨意啟閉者),由於其造型與古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故又有人稱為「雞籠獅」,現今一般舞獅團體,也都以「雞籠獅」或「閉口獅」來稱之。北部獅則流行於台灣北部,嘴開很大,因其嘴巴係用敢仔(篩子之台語稱呼)所做成,故又稱敢仔獅。現今由於交通發達,台灣地狹,以及師父的南北教藝,已使得閉口獅與開口獅不再有南北之分,而有互相交流現南獅舞獅者,於各動作中引發出國術之不同功架,表現獅之威猛,配以雄壯鼓聲,令人振奮,故又稱為醒獅,民間認為具有僻邪驅魔之功效。其舞動範圍廣闊,跳躍靈活,配合各種腰馬步法,形態生動,更能表達喜、怒、哀、樂、動、靜、驚之神態。

義勇獅

台灣陣頭,隨著傳統與風俗不同,南北各有差異,其中一個很大的不同就在於「獅頭」,特有各的特色,也是許多喜愛民俗的專家研究的對象之一。義勇獅為台灣北部頗為盛行的武館陣頭之一,與南部西螺一帶的武館以及宋江獅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介於兩者之間,甚之有過之無不及,各有其文化背景與特色。而義勇獅在表演的同時,除了傳統的舞獅之外,更配合著各式各樣的刀劍、兵器、拳腳作為演出時最主要的內容,武術站了表演當中相當大的部分。

 金龍陣

金龍陣係一巨型金龍,長約數十尺,金色鱗片閃耀動人,由車輛拖行,每節可自由上下擺動,有如人間遊龍一般生動,不僅體型較為巨大,且又可以省去人工不足之窘境。令人較為惋惜的是,台灣傳統的藝陣文化,不僅僅是受到全球化的衝擊,更受到現代科技化的影響,許許多多的民俗藝陣,如:蜈蚣閣、藝閣、鼓陣,都逐漸的被機械所取代,造成傳統藝陣文化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機,為台灣傳統文化最大的隱憂。

宋江陣

宋江陣的興起源與典故各地說法不一,大致起源於明鄭屯兵開墾時期;相傳當時追隨鄭成功的部下,隨著將領分散台灣各地,平日勤於農作,更利用農暇的時候以武藝強身,而更在明鄭清初大力推廣聯境、保甲制度的影響之下,各地不斷的以有形的區域,如:鄉鎮、村莊、聯境、等方式成立壯丁團、守衛隊,發揮自我防衛最基礎的功能。而當外在政治力、統治力介入的同時,壯丁團的功能漸漸地被強大的軍事力量所取代,逕而被傳統宗教所吸納。當傳統的壯丁團或宋江陣被宗教吸納之後,漸漸地被賦予許許多多傳奇的故事,例如:團統宗教當中數字的表現,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開四城門、七星陣、八卦陣,以自然觀察所表現的:蜈蚣陣、黃蜂出巢,發自於人文映像的:發彩,在在都表現出傳統壯丁團轉化成宋江陣之後,被賦予蘊含大自然與宇宙的無限想像,當然也脫離不了人民對於生活的期待。

宋江獅陣

個台 以舞 了獅 大部分演出的內容仍然是脫離不了宋江陣傳統的基本內容。宋江獅陣有別於一般的廣東獅或北京獅,為台灣特殊武館獅藝文化一的一環,據說依獅頭的顏色分為青頭獅(綠色)、金獅(金色)、火獅(紅色)等,各象徵了不同的意義與輩分,而顏色表情誇張的大獅頭,成為宋江獅陣最大的特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仙仔 的頭像
    張仙仔

    張仙仔

    張仙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