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參加廟會,也喜歡看廟會,愛的是那種大家齊心合力來為神明服務的心情,喜歡的是那種台灣特有的風俗文化,除了前面有介紹過的陣頭(大多是神將團與家將團)以外,其實,在整個廟會'遶境'進香隊伍中,還有很多值得欣賞的陣頭,而且,每一個陣頭的背後,都有一段特殊的典故與意義,不管是傳統的或是現代的,細細品味,相信您一定會對於廟會文化更加喜愛喔!

 

頭車、前導車

前導車是許多陣前宣傳工具當中最明顯的宣傳工具之一,大多行駛在隊伍的最前端,具有引領隊伍的作用,車上不斷以麥克風、喇叭不斷的廣播宣告香陣、鑾駕的到來,除了在鄉下地區常可以看的廣播宣傳車以外,具有創意和特色的車對更是廟會當中不可錯過的。有別於鄉下地區以小貨車裝點而成的宣傳車,部分地區在舉行廟會遶境時,為了突顯單位的與眾不同與創意性,特別募集了各種交通工具來作為單位的前導領隊,其中不乏我門常看到的吉普車、三輪車、摩托車、沙灘車等,而這些交通工具不僅僅裝點的花枝招展,更希望以創意讓所有欣賞藝陣的朋友,一見到該單位的到來就有眼睛一亮、驚為天人的效果,也為後續到來的藝陣帶加分的效果。

路關牌

在舉行繞境活動之前,都必須在繞境所必須經過的地方或者廟宇貼上香條,所謂香條就是指進香活動的告示紙條,貼香條的目的是要公告給沿途的百姓、廟宇,某月某日什麼神明因舉行某些慶典或者宗教儀式,在繞境的時候會經過此地,也就是「路關」會經過的地方。香調張貼的方式,如果是活動主辦單位以及會留駕、駐駕的廟宇,才會將香條直貼,如果只是路經此地,則香條必須斜貼,而斜貼的方式必須指向前進的方向,讓有參與遶境的隊伍知道行進的方向,並在最後一頂神轎經過之後,隨即香香條撕去,而廟宇也才可以將香案桌收拾起來。「路」所指的是整個隊伍所行經的路線,「關」所代表的則是定點,如:廟宇、神壇等。而在繞境隊伍的最前面,都會由廟方的執事人員,手持著路關牌,上面貼有當天遶境的行程及路線,緩緩的率領整個香陣緩緩前進。

路關旗

清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曾文溪改道,泥沙伴隨著暴漲的溪水衝向台江內海,使得台江陸浮,造就了這片「菅仔埔地」,也開啟了菅仔埔的「二次移民史」!道光年間,原居於文賢里(今高雄縣湖內鄉圍仔內)之葉、王二氏,攜家帶眷遷徙至此,披荊斬棘、墾地拓荒,並自成一部落,稱曰「南路寮」。初墾時期,因水土不合,常有莫名疾病纏身,遂由庄民提議回故居圍仔內慈濟宮乞求雕塑保生大帝金身,並建公厝奉祀,時人稱為「開基老大道公祖」,此乃「三庄頭公」之源矣。其後,因南路寮有「送火王」之科儀,且考慮到經濟方面之問題,遂與鄰近庄頭「陳卿寮」、「新和順」之先賢大老協議,各庄輪流舉辦「送火王」,並以「開基老大道公祖」金身為信物,訂定三年輪值一科,同享神恩。迄今,南路寮保鎮宮、陳卿寮保山宮及新和順保和宮,仍以「兄弟廟」相稱,維持這難得之傳統;唯「送火王」科儀,因時代變遷及居民組成型態之改變,已經停辦多年;但謁祖仍每三年由輪值神廟主辦,在公祖聖誕前,協同另二神廟,一同前往高雄縣湖內鄉圍仔內祖廟請火,並回駕繞境云庄,澤佈神恩,三庄善民共享聖恩澤披!圖文提供:台南市新和順保和宮資訊網

開路鼓

開路鼓的形式與演出方式較難定義,其主要以在隊伍前方做先鋒開路為主,陣頭的種類包含傳統的鑼鼓陣或者是北管、車隊吹、落地吹均可。而「開路鼓」之所以會特別強調「開路」的功能 ,就其原因乃是古代不論是民間的王公諸侯、天上的幽冥神祇,在外行使時鑼鼓是必定具備的開路工具,對民間的王公諸侯來說,除了對庶民有警赫、宣告、注意、迴避之意,對幽明神祇指出巡遶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更有慶賀、鬧街之用。綜合的來說『開路鼓』的功能,就是希望藉著鑼鼓的喧鬧氣氛,吸引更多的人注意,除此之外對於廟前或者街道兩旁擁擠的人車有趨趕的作用,以聲響、節奏,為後續的香陣做開路的先鋒。

  

火藥為中國古代重要的發明之一,內容包括硝「消」、木炭、硫磺,為後代使用火藥的濫觴;而鞭炮在中國的年結當中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據聞:中國古代的深山當中有一種怪獸稱之為「年」,常在年結除夕時到山下攻擊人畜。後來人們知道「年」懼「紅」,怕火光、聲響,遂在除夕之時,家家在門口張貼紅紙,並以火把、鞭炮在村中施放驅趕年獸,至此年獸再也不敢在民間做亂。由故事發現,火藥、爆竹、鞭炮在古代的民俗當中屬於趨吉避凶、惡除邪穢的利器,與現在廟會當中大肆施放慶賀的定義完全不相同。而「砲首」擔著砲桶行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除了與開路鼓一樣以鞭炮開道驅趕人車之外,更有清道、除穢、趨邪、趕煞的作用。

 

在中北部的信仰當中,在參與迎神賽會時,在隊伍的前方,都會有人拿著長長的竹子,繫著一塊黑旗,不停的左右揮舞。廟會中會特別使用到掃旗與淨爐,其目的都是在整個繞境隊伍的最前方,以上繪有天兵天將、天罡地煞,象徵驅魔除穢會的黑旗,在隊伍的前面,為神明即將走過的路做淨場、開道、除穢、致禮的儀式。

龍虎旗

龍跟虎為最代表中國的祥獸之一,上至天子宗室下至民宅廟堂,龍跟虎是絕對少不了的圖騰。龍虎旗為台灣中部較為常見的香陣文化用品之一,常有兩人護持,以左青龍右白虎的方式分立兩旁,中間一人持涼傘或淨爐,站在神轎或香擔前具有護衛、護持的作用。

  

淨爐在使用的形式上與掃旗約略相同,一樣具有清除沿路污穢之氣與向神明致意的用途。但唯一較為不同的地方是,有部分地區,將用來開路、致意的淨爐,在謁祖或者是進香的過程當中,用在「刈香、分香」的部分。也就是該地區無使用「香擔」的習俗,而是直接將他廟所分取的香火,直接放入淨爐當中帶回。在掃旗與淨爐兩個部分,在中、北部較為常見,使用時,多重視步伐,以七星步、八卦不為主要致意的步伐。而遇到有乩童起駕時,也作為催乩、請神之用,用途非常的廣泛。

 報馬仔

報馬仔通常走在繞境隊伍的最前面,距離隊伍數百公尺,手持銅鑼,為繞境隊伍即將到來作為通報。相傳清朝期間,社會治安較亂,土匪四處流竄,報馬仔就是趕在土匪到達之前,一路敲鑼通報居民趕緊把重要的東西帶好避難。於是報馬仔趕路的風霜鮮活地轉化成一身的行頭:雨傘是趕路時遮雨用的,羊毛襖扺禦寒風,斗笠扺禦太陽,只穿一隻草鞋正是趕路太急,掉了也來不急拾回,豬腳和韭菜是饑餓時煮食的備糧(另一說是長生肉及長生菜);煙斗及酒壺則是休息時的小嗜好。然據高雄朝后宮首任報馬仔 楊朝木 先生說明豬腳乃代表「知足」,豬腳以閩南語發音為「知足」,茶壺代表「惜福」。

先鋒牛

「報 馬仔」牽牛不騎馬?學甲慈濟宮四年一次的刈香,廟方堅持原有傳統,報馬仔不騎乘馬匹而需牽著小母牛繞行十三庄頭。慈濟宮總幹事吳相茂指出,一般廟會的報馬仔皆是騎馬報喜訊,但慈濟宮刈香隊伍則以小母牛取代,究其原因並不清楚,但有一說是廟中供奉的保生大帝上山採藥時,不慎失足跌落,靠著一頭小母牛對外求援才獲救。刈香所需的這頭小母牛需未曾交配、且年齡在四歲以下,在刈香活動的前一年,就需向保生大帝執筊徵得同意,為何需是母牛?推測取其純潔之意。

  

在台灣傳統廟會的遊行隊伍當中,我們常會發現,一對大大的燈籠,一般稱為托燈,或稱為帶路燈。許多在一旁的觀眾,常會產生疑問,為何在大白天,要在隊伍的前面攜帶兩支燈籠,且為什麼傳統的燈籠,要加上兩支竹竿把它撐的高高的?這起源於台灣古老的社會環境,由於以古代並沒有那麼豐富的物質資源,以及先進的科技。所以,在舉辦廟會遊藝之時,最大的困擾莫過於道路的崎嶇不平,以及道路的昏暗,常常使人摸不著頭緒,因此常發生危險。之後,為了解決因沒有路燈所帶來的危險以及困擾,行進的隊伍,常在隊伍的最前面,或者隊伍裡面、神轎前後,穿插人員,以提燈方式照明,降低危險。此後,這項習俗卻也漸漸的流傳下來,但也漸漸的因時代科技的進步,燈籠由最先實用價值,改變成較為花俏的裝飾意涵。除了一般較為常見,由人員提、撐之外,我們還會看到,有些廟宇會將燈籠綁在車上,或者將其裝上輪座推行,但也很多廟宇,漸漸地將這個傳統遺忘或者扭曲。

  

紗燈又可稱為飾燈、色燈,其功能與托燈相同,在裝飾上較為花俏,具有照明、指引、標示的功能,整體的表現也多引用紙、紗、布所製成。

 彩排車

彩牌車的樣式非常的豐富,大部分是以插滿鮮花的花牌為主,製成後在彩牌上書寫此次活動的目的以及慶贊的單位,遶境時以兩人推行的方式在隊伍的前面作為前導識別,在材質上除了以先花作為表現之外,也有以木雕、不銹鋼、壓克力、繡工等綜合媒材製作而成,當夜幕低垂時加上美麗的燈光之後,在夜間更顯得耀眼奪目。

 香案車

香案車造型與彩牌車大同小異,相異之處在於香案車前方有著花矸五賽或者簡單的香爐,甚至是配上傳統的燈籠,有如行動式的香案桌,所以稱做香案車。

  

頭旗為長方形紅絨布綴有流蘇,旗面繡有「某宮某某神尊聖駕」字樣及龍、鳳、獅、虎、花鳥..等圖案,由二人扛抬。頭旗、繡旗、風帆旗在古代曾是郊行、鄉會、廟宇、族姓的權利象徵,在科技並不發達的年代,頭旗在廟會場合當中,不但具有廣告的效益,更可由頭旗繡旗的數量、氣勢發現某些族群在當芳上的勢力與特色。尤其是在台南府城流傳一句話:『府城迎媽祖,百百旗〈奇〉』,代表古代迎神賽會時,台南府城各商郊、廟宇、宮廟一片旗海的盛況。

  

館旗的樣貌也是非常的多,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文武陣頭以及小法團,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但主要是作為個別單位識別之用,如:天子門生、小法團、北管、南管、八音、轎班會、爐主會、神明會、聯境組織等均有使用,為組織或團體內的精神象徵,其中以台南府城當地三年一次四安境「迎四安旗」最負盛名。

  

台南府城流傳一句話:『府城迎媽祖,百百旗〈奇〉』!風帆旗、繡旗與頭旗在古代除了具有識別與宣傳效益之外,最大的差異性是在於頭旗只有一面,而風帆旗則是愈多愈好,且因為他的造型像是帆船上的風帆,所以稱之為風帆旗。除此之外,在大型廟會當中,常會有非常多的子弟團、樂曲團參與遶境遊行,而這些旗幟便可以將各團、各社之間的距離區隔出來,以免相互受到干擾,讓原本優美的音樂變成一連串的噪音。

 風帆車

旗幟在廟會活動當中是絕對少不了的工具,不論是用來作為前導或是識別,其樣貌樣式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長型的、方型的、三角形的,樣式之多可說是目不暇給,表現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風帆車就是其中一種。而風帆車的定義其實就跟廟會當中常見的風帆意思一樣,因為外表很像古代戎克船上的風帆,又因為將在地上推行的風帆改裝到小貨車上,所以稱之為風帆車。

 繡旗隊

繡旗隊是大甲鎮瀾宮特有的陣頭,成立於民國五十二年,早年由大甲鎮及附近的村落的婦女組織而成,近年因媽祖的聲威遠播,每年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們用不同的方式參與媽祖的遶境活動,甚至是有男性突破傳統參與大甲鎮瀾宮的繡旗隊,在每年大甲媽祖前往新港奉天宮遶境時以徒步的方式為媽祖弘法、為台灣祈福,甚至是人數多到分為甲、乙兩組,以接力的方式餐與大家媽祖的遶境活動,為大甲鎮瀾宮與大甲媽祖的精神象徵。

 神將團

每次在刈香廟會活動,常常會看到大人們爭先恐後的向七爺討鹹光餅給小孩子吃,據說可以保平安哦。七爺八爺就是我們說的大仙尪仔,大仙尪仔種類很多,有七爺八爺、康、趙將軍、土地公、千里眼、順風耳,甚至是雷公、電母、宮娥、太監...等。表演時 主要以一人躲在大仙尪仔內,腳踏步伐舞動雙手為主。在裝飾方面,屬於陰將的七爺、八爺,或屬於妖精的千里眼、順風耳,都會在他們的身後綁上黃色篙錢,很多人都以為這是頭髮,其實這是為了要表現他的身分特殊,但也有部分地區習俗,喜歡爭取神將身後的篙錢,作為保身、祈福之用。

太子團

太子團也是廟會當中常見的陣頭之一,與神將團是大同小異。但在神偶的尺寸,就小的許多,在動作方面也較為靈活。神童團最常見的是,以封神榜內容所撰的哪吒、金吒、木吒,或者是土地爺爺,搭配散財、招才童子,也有以濟公作為神偶,演出的方式都較為逗趣、活潑。

神童團

神童團是中部較為盛行的陣頭之一,其團隊的組成以土地公公與招財童子、進寶童子為主,是一般商家與店家的最愛。在表演的時候,土地公公以蹣跚的步伐緩慢向前,而招財與進寶兩位童子則以快步、跳躍的方式前進,不斷在在土地公公與香案之間來回奔跑,更在觀眾的掌聲與鞭炮聲的威祝之下與土地公公相互揮應附和,營造出喜悅與歡樂的氣氛。

 土地公

土地公公其實是包含在神童團當中其中的一個部分,土地公公相傳在古代是一個平日積善的大好人,在仙逝之後地方人士為了突顯他的功德,遂將祂視為掌管土地之神。因為土地公公生前是個既富有且樂善好施的大好人,所以現在的人們常會將土地公公的樣貌雕塑成,面帶微笑、長鬚髯眉,以古代員外裝扮「福」、「德」兼具的形象,受眾人所歡迎。尤其是每年的頭牙、尾牙、春秋二祭,甚至是每個月的初二、十六,是商家祭祀土地公公、招福納財不可少的好日子。 


彌勒團

達摩又稱為菩提達摩、達摩祖師,為中國佛教禪宗法門的始祖、印度西天二十八祖的最後一祖,其中以「一葦渡江」的至今仍在佛教間廣為流傳;而由達摩祖師所率領的「彌勒團」,不但將該團塑造成為以「佛教」典故為背景的陣團,更將中國宗教史上的佛、道融合的景象表露無疑。而彌力團們以「醉彌勒」為主題印象的表演方式,不斷的以醉步的方式前進,那逗趣的表情與步法倒也是讓所有欣賞廟會文化的觀眾印象深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仙仔 的頭像
    張仙仔

    張仙仔

    張仙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