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三媽

 

在台灣媽祖的信仰行為當中,中北部信奉媽祖多為粉面,在南部則以信奉黑面媽祖為多。相傳以媽祖廟而言,通常開基媽都是端坐正殿,若非重要儀典,絕不輕易動駕。而二媽則位居次之,供於喜慶或者次要祭典、坐轎、繞境、交陪。而三媽就比較辛苦了,常經年在外,提供各廟宇、庄頭、人民的請託,長年在外“發揮”,所以三媽才的角色會如此興旺,也才會衍生出納麼多歷史上與三媽有關的事件。且神像大多在經過長久的煙勳之後,面部常燻為黑褐色,而信徒就把三媽視為黑臉信奉。而我們在東港的繞境活動之中,首次看到東港紫天堂以“黑面三媽”的角色出陣,是非常難得一見的。


五虎將

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五虎將有三組:三國時的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五人;宋朝時的狄青、石玉、張忠、李義、劉慶五人;明朝時的徐達、湯和、常遇春、胡大海、沫英五人。在屏東潮洲的天營宮,主祀丁府八千歲,此宮有團獨特陣頭五虎神將,全名為「潮洲天營宮丁府八千歲駕前五虎將」。 相傳「五虎將」為明朝開國的五虎將,即徐達、湯和、常遇春、胡大海、沫英五人,因在是功勳彪炳,堪為後人所敬仰,昇天後玉皇大帝在敕封,以助「丁府八千歲」神威。

 

林邊水利村普龍殿五虎將

屏東林邊鄉普龍殿主祀池府千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多年前池府千歲降駕指示於全台蒐尋一百零八座石磨,並於石磨上彩繪天兵天將加以恭奉,在當時成為南台灣宗教信仰上一大奇觀,每逢周末假日信徒自四面八方湧入,造成普龍殿一時之間香火鼎盛。普龍殿之五虎將,相傳在凡間的化分為穿著簑衣、戴著斗笠五名行俠仗義的乞丐,部份信徒於是效仿傳說中的典故,以此裝扮出現在普龍殿的傳統廟會活動當中,為來自全台各地的信徒消災解厄。

 

十二婆姐陣

 相傳三十六婆姐為臨水夫人陳靜姑的愶侍,生前為妖孼所害,幸得靜姑搭救,遂跟隨左右,一同擔任救胎護產之責,三十六婆姐依序為陳大娘、黃鑾娘、方四娘、柳蟬娘、陸九娘、宋愛娘、林珠娘、李枝娘、楊瑞娘、董仙娘、何鶯娘、彭英娘、羅玉娘、吳月娘、鄭桂娘、張春娘、王七娘、倪鳳娘、包雲娘、孫大娘、趙娥娘、周五娘、程二娘、葉柳娘、鐵春娘、雲燕娘、聶六娘、劉嬌娘、翁金娘、潘翠娘、凌豔娘、鄧三娘、朱巧娘、金秀娘、樹梅娘、胡大娘。而民間所謂的十二婆姐陣,乃為因應三十六人成陣不易,所縮編而成之陣頭。

 

二十四司

 

東港東福殿的城隍封號為顯佑伯,屬縣級的城隍,因城隍是地方神,故城隍有一定的文官協助衪處理地方事務,所謂的二十四司:陰陽司、速報司、功曹司、功過司、註福司、瘟疫司、感應司、罰惡司、功考司、記功司、事到司、監獄司、賞法司、巡察司、刑法司、察過司、見錄司、來錄司、警報司、賞善司、庫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每科東港迎王祭典時,東福殿會由鑾生裝扮二十四司(家將團)及七爺八爺協同城隍尊神出巡,以保境安民。


十三太保

「十三太保」,根據傳說,是廣澤尊王與妙應仙妃所生的十三名兒子,而後由信徒扮相,專為尊王開道。其實,十三太保的典故,乃源自廣澤尊王信仰的發源地泉州南安詩山,根據當地指出,所謂十三太保並非廣澤尊王與妙應仙妃所生的兒子,乃是以泉州南安詩山為主,鄰近周圍的十三座山,因當時各山的村落均前往鳳山寺分靈尊王金身奉祀,遂以分靈時期遠近為順序,分靈第一尊稱之為大太保、第二尊為二太保…以此類推。

 

十三金甲、五靈聖將

 

朝隆聖堂首開先例,其堂號為「正氣聖將館」,組織上共九人, 其表演方式是以拳腳武術為主,和平常家將團手持羽扇,以跳躍之方 式排列陣法不同,他們是以手中之兵器表演一段武術,而陣法即已包含於腳步之中,雖是以武術為主,同樣可以排列出如「五龍陣」等不 需要太多人排列的陣法。繼之而起的如同:香吉堂的「五靈聖將」、 溫府正修堂的聖將及豐隆宮的「十三金甲」等皆是同類型的家將團, 極富有東港當地的色彩。

溫府正修堂聖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張仙仔 的頭像
    張仙仔

    張仙仔

    張仙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